安徽农垦集团



走出去寻求发展商机——国有马厂湖农场组织职工到场外拾荒兴垦的调查

走出去寻求发展商机——国有马厂湖农场组织职工到场外拾荒兴垦的调查

发布日期:2002-07-15 浏览次数:6464

【安徽日报】7月9日报道:省农垦马厂湖农场地处 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定远与长丰两县交界处,耕地1.2 万亩,拥有中高级技术人员28人,辖五个农业生产 队、一个水产公司和种子、粮食、农机三个经营性 服务单位。该场机械力量雄厚,拥有大型拖拉机51 台,联合收割机21台,配套机械设备47台套,机械 化作业率达95%%以上。正是由于这些优势,从1999年 开始,该场组织职工大胆地走出农场办农场,较好 地实现了优势嫁接,也对国有农场在新形势下的发 展进行了成功的探索。
(一)
马厂湖农场先后组织18人走出农场,承租农场之外 面积达2940亩。这些土地平均亩租赁费用为75元/ 年,租赁期限为20年以上,分布于定远、长丰两个 县的11个乡镇。对租赁来的土地,职工参照农场的 适应机械化作业的模式进行改造,小块合成大田, 条田沟、鼠道配套,按照能排能灌的标准投资,进 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。经过几年的发展,这些租赁 的土地已小有规模,成为小型农场。据统计,2001 年租赁土地总产值162万元,亩均收益近500元,承 租经营者人均收入达8.7万元。今年麦收结束后,又 有2名职工承包了定远县县办农场的600余亩闲置土 地。可观的利润,丰厚的回报,大大地调动了职工 外出寻租承包土地的积极性。
(二)
走出农场,租赁经营,适应了农村土地流转的趋 势,带来了社会效益:
首先解决了农村土地抛荒的难题。农场职工租赁的 土地80%%以上是农民抛荒地和废弃的低产田。农场职 工走出农场拾荒兴垦,不光是农村的土地资源得到 有效的利用,而且使地方获得了稳定的承包费,解 决了地方政府的一大难题。
二是对周边群众发挥了示范作用。租赁土地经营的 职工,大多是农场的种田能手,拥有较高的科学种 田水平。他们在实际生产中,对周边农民起到了科 技示范的作用。家庭农场职工租赁农村的土地后, 小麦亩产由原来的20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,按1亩带 动10亩计算和1元/公斤计价,仅小麦一项,由科技 示范创造的社会效益就达到294万元。今年,在江淮 地区小麦普遍减产两成的情况下,租赁的土地小麦 亩均产量仍达到了360公斤好水平。
三是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广泛的就业空间。租赁土地 面积较大,大田生产过程中形成许多不能实施机械 化的环节,使劳动用工需求量增大,特别是季节性 用工增多,这就为当地农民增加劳务收入提供了机 会,促进了农村的稳定。
(三)
走出农场办农场,充分发挥了农场的资源优势,拓 宽了发展思路:
农场自1990年实施种子工程项目以来,全场的1.2万 亩耕地已基本成为商品种子生产基地,良种面积的 扩大受到制约。租赁地的出现等于扩大了种子公司 的繁育面积,显示了规模效益。仅以小麦计算,全 部租赁地生产的小麦种为88.2万公斤,回收率为 70%%,为61.8万公斤,通过种子公司的精选、包装 后,纯利润平均0.15元/公斤,每年种子公司增加的 纯利润为9.2万元。职工也因此收入大增。2001年马 厂湖农场职工李天龙种植的40亩“兴农”2号豆种, 以3.2元/斤销售,较生产商品粮增收9000元,亩均 增加225元。
农场职工通过给周边群众提供农机服务,实现收入 增加。承包职工通过自身的示范,带动周边群众使 用农机,如开条田沟、打鼠道、耕、耙、播等一系 列农机作业,特别是机械收割,由于省工、省时, 加上江淮分水岭地区,麦收季节易遇连阴雨灾害, 农民更易接受。调查显示。每年仅通过机械收割服 务,每个承包职工便可增收3000元。
为了利益的最大化,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土地和效 益较佳的模式,成为职工走出农场的首要目标。这 个目标要求职工去寻找市场,开展市场调查,市场 分析和市场预测,从而培养了职工创造商机的能 力。(汪国全 鲍广云)

关注安徽农垦官方微信平台

二维码
安徽农垦集团 安徽农垦集团 汇瑞胶业 汇瑞胶业 汇瑞胶业